为落实校内外“双导师”制实施,推动校内外教育资源深度融合,外语系于4月16日举办“诗歌如何跨越时空 走向世界”学术讲座。特邀上海外国语大学宋炳辉教授担任主讲,外语系全体教师及在校生齐聚一堂,共同聆听一场知识的盛宴。
本场讲座由外语系主任黄玉玺主持,他指出:在英语学习中,翻译尤其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跨越语言障碍,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本场讲座将以一首短诗为例,带领我们共同领略翻译带来的故事。
讲座中,宋炳辉教授在文学交流史背景下,以裴多菲的一首短诗《自由与爱情》在现代中国的译介和接受为典型案例,多角度讲述关于诗歌(文学)翻译的传奇故事,并与大家分享文学翻译对于世界文学的意义。他表示:“诗歌是翻译中所丢失的东西”,但文学又正是通过翻译走向世界。在提问环节中,师生围绕“在翻译中如何规避‘中式英语’以及‘欧化汉语’对母语的影响”“殷夫的四行译诗是否受到德语中介语的影响”“诗歌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传播削弱了诗歌的深度还是赋予其新生命”“英语地名的译介有统一规律但为何无法做到统一”“语言间意象的不对称能否通过翻译消除”等议题展开讨论,宋炳辉教授对此也做出了专业、充分、翔实的解答。
最后,系党总支书记徐泉辉在总结中强调:翻译技能在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涵盖了语言、风俗、历史等不同层面。通过翻译,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本次讲座的开展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及魅力所在,既夯实了学术与教育的融合,也拓宽了师生视野,带来更多启发。
宋炳辉教授在学术领域成果斐然。现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文学学会、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和汉语翻译文学研究,著有《弱势民族文学在现代中国》《视域与方法: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中东欧卷》《徐志摩传》《想象的旅程》等著作14部。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领军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4、2016),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8)。

